黄埔区鱼珠街道坑田村
“黄埔模式”:城中村污水治理的“有效药”
被列入广州市整治名单的黑臭河涌有187条,水系丰富的黄埔区面临严峻的治水任务,有18条河涌被列入名单中。目前,黄埔区已在全市率先完成18条黑臭河涌污染源摸查及流域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其中,采用雨污分流的“黄埔模式”成为一大亮点,特别是城中村区域,管网建设成效显著。
治理前黄埔区的农村鱼塘,就像是一个大化粪池,又脏又臭。为了改善黄埔区水环境质量,黄埔区的城中村污水治理被列为治水重点。由于村居直排生活污水,且黄埔区的大部分城中村都没有化粪池,村中鱼塘被污染得厉害,站在坑田村小鱼塘边上,甚至隔着衣服都会被蚊虫叮包,黄埔区坑田村的鱼塘及周围的环境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做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是开展生活污水截污治污的重头戏,坑田村成为此次黄埔城中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的第一个试点。由于群众的赞同度很高,城中村的雨污分流工作在坑田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管网建成后效果显而易见,村中几口鱼塘通过截污,配合生态治理后,水流很快恢复清澈了!
坑田村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是个样板,目的是让其它村的村民们看到管网建设带来的好处,使施工更顺畅,目前各村的管网建设也陆续开始动工。由于各村具备条件不一,管网施工方式也要因地制宜,比如污水收集就采取三种模式,具备条件的村居可以同步建设雨水、污水收集设施,分别收集村居的雨水和污水;条件不具备的村居则只建设污水管,雨水自流汇入附近鱼塘和水体;还有一些村居采取村口截污的方式,将污水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而污水治理模式也是形式多样,对具备条件接驳市政污水管网的村居,雨污分流后污水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对暂不具备接驳条件的,则建设小型分散式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虑到以后村民们可能会重新盖房,为了方便雨污分流管网继续使用,在施工的时候,设计师们提前预留砖砌的接驳井,便于村民以后房屋改造时继续装上雨污分流管道。
“治”加“管”,推动“黄埔模式”全覆盖
整个已建成的城中村管网,主要采用“进村入户”的方式,且由财政出资,每家每户按统一标准建设,从2010年计划实施到2013年,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建成了“黄埔模式”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如今的黄埔地广人稀,已建成的155个经济社截污工程,截污管网总长度367公里,雨水管网总长度204公里,服务人口却仅有17万人,每日收纳污水量为5万吨。虽然相对其他区域来说,这样的污水收纳量不值一提,但与之前相比,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显著提高,雨污分流效果明显。
“治”很好地完成了,“管”同样也要跟上。
黄埔区属于丘陵地区,地质较好,地质层相对稳定,已建成的地下管网因客观原因出现开裂、断节等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因大多数村居没有化粪池的缘故,黄埔的雨污分流管网容易堵塞。为了做好后续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中村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管理水平,更好发挥设施的效益,黄埔区水务局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后期配套管网交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来做,这样的管理更专业更有效,也更让人放心。
由于污水治理成效显著,且施工技术相对简单成熟,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的建设思路,“黄埔模式”的雨污分流建设被广州市治水办认可推广,进一步带动了全区域城中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广州开发区、萝岗区村居治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制定,则进一步理顺了村居污水治理工程中资金、建设方面的工作思路,为全面实施村居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逐步实现城中村污水治理的全覆盖。
纵深推进,构建污水治理新格局雨污分流建设工作的成功推进,促使黄埔区农村污水治理、村庄截污的管网建设处于全市领先位置。水环境整治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仅仅是黄埔治水的一大动作。黄埔区以省、市“水十条”实施方案为纲领,先后制定了《黄埔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广州开发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黄埔区黑臭河涌整治工作方案》,为全面推进黄埔区各项治水任务制定了纲领,提出河涌水质各项污染指标逐年持续下降,消除黑臭水体和劣五类水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5%等各项要求,水污染治理向纵深推进。
截至去年12月,黄埔区累计投入村庄截污财政资金10亿元,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总长366.69公里,雨水管网203.67公里,每日收纳污水量达到3.30万吨,实现COD污染物削减量7.38吨/日、氨氮污染物削减量0.50吨/日。村居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市政污水管网向农村地区的延伸,也实现了农村地区污水的有组织排放,村民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厂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至2016年底,黄埔区全区范围内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有西区、东区、永和、萝岗中心区、黄陂、镇龙(二厂)6大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的镇龙一厂、镇龙三厂,均已完成施工招标进入施工阶段,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32.5万吨/天,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水100%收集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100%达标排放”,初步形成了“多厂并联、分散风险,各具特色,绿色和谐”的污水处理格局。
在黑臭河涌整治工作上,区环保局完成全部黑臭河涌污染源摸查和总体方案编制。其中,首批珠江涌、双岗涌、乌涌和永和河4条黑臭河涌污染源摸查及流域治理总体方案已通过市水务局审批,在全市首批35条黑臭河涌进度排名并列第一。其余文涌、沙涌、沙步涌等14条黑臭河涌已全部完成污染源摸查,流域治理总体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已将河涌总体方案报市水务局审批。在工程方面,珠江涌、双岗涌、乌涌和永和河4条河涌各项工程按计划推进,去年已完成珠江涌治理工程、茅岗社区(村)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永和河流域雨污分流建设工程,目前流域水体水质基本已消除黑臭。
广州北京路公厕改造
广州市天河区率先刮起“公厕革命”风暴,属地城管部门将厕纸、干手机、鼓风机等设备安装进公厕中。此番改造,不仅结束了广州公营公厕没有厕纸的历史,改变了公厕在部分市民心目中的脏臭现象,广州公厕的“天河标准”也成了广州不少区级城管部门对公厕整治的目标。
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片区,亦开始刮起“公厕革命”风暴,区内多个经改造的公厕陆续亮相。被改造的公厕不仅同样配备免费厕纸,一些配套设施更让市民和游客仿佛置身星级酒店厕所中,“亮瞎”市民和游客眼睛。公厕经改造漂亮了,如厕者和环卫工人如何让公厕持续漂亮,考验着整个社会。有管理公厕的环卫工希望,如厕者能珍惜改造结果,切勿浪费公用资源。
位于北京路片区,地铁公园前站D出口附近的兴隆坊公厕
是不少进出地铁乘客和附近老旧社区缺厕所用居民的“方便”之地。公厕没改造前较为残旧,没有厕纸供应也没有无障碍厕位,每个厕格也没有铁门遮挡上厕所时会被人看到隐私全无。如今公厕经改造后重新开放。改造成果,让街坊感到眼前一亮。公厕的设备明显比广州其他公厕要高一个档次:墙面铺设了乳黄色的新瓷砖,地板垫有防滑地毯,所有的水龙头和男厕小便器全部安装感应出水设备;位于厕所进门处的电子空气净化器在维持厕所空气清新;每一个厕格,都安装铁门,市民如厕有充分隐私不怕被偷看。公厕进门处新建的无障碍公厕及轮椅通道,给残疾人的“方便”提供方便;外国人如厕同样感到方便,因为该公厕和公厕周边指示牌,均对该公厕以中英日三国语言标识;广州不少公厕因为不提供免费厕纸为人诟病,兴隆坊公厕不仅如天河区内公厕般在洗手池旁配备免费厕纸,就连每一个厕格内都配了一卷厕纸。
位于兴隆坊公厕以东的大马站南公厕
同样是经过改造后近期重新开放的公厕。该公厕的配置和兴隆坊公厕类似,同样是新铺了墙面和地板,垫有防滑地毯,全部厕格配备厕纸及所有水龙头都是感应式水龙头。电子空气净化器高挂墙顶,不让脏臭逗留。
位于北京路293号旁的十八坑公厕。
这家公厕除了和兴隆坊及大马站南公厕一样,用相同的墙面材料改造及防臭设备维护外,还有上述两间公厕没有的设施。无论是公厕走廊,还是男厕每一个小便位前,乃至马桶位对出墙面,均放置了北京路老旧的黑白照片:民国期间财厅前的骑楼雨夜、解放后市民聚集在北京路和中山五路交界处欢庆五一、没有拆除骑楼前的仓边路中山四路转角位等北京路及周边的历史时刻,被定格在十八坑公厕内。
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旧城微改造
为贯彻落实市委任学锋书记赴基层开展春节慰问时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老旧社区微改造工作的指示精神:“推进社区微改造,启动一批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将珠光街作为越秀区老旧社区“三线三管”整治试点,先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再制定整治方案,抓紧实施推进,所需经费由市、区、街道和社区居民共同承担。”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珠光街仰忠社区为试点,市、区有关部门和珠光街紧密围绕“三改造一落实”(改造公共设施、改造老旧房屋、改造人居环境、落实物业管理)工作主线,紧扣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扎实开展“三线三管”整治、老旧房屋外立面整饰、楼道内部综合改造等整治任务,大力推进居民自治工作,推动仰忠社区微改造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三线”改造初见成效。以“各家共建、主干下地、支巷拉挂、剪除旧线、光纤入户”为标准,供电线路整治方面:完成厂后街、东横街和麦栏街横跨道路供电架空线下地、北京路地铁站前供电架空线下地及废旧电杆拆除工作;完成仰忠社区60栋楼宇非标准一户一表改造,涉及居民1195户,新换电表箱195只,新敷设线槽13.5千米、电线14.3千米,清剪废弃线路15.8千米,新装接线盒1295个,新换楼梯灯和灯开关398个。通信、有线电视线路整治方面:完成厂后街、麦栏街主街和东横街通信线路下地工作,新建通信合建管廊3050米、合建管孔18.3千米、公共线槽6.5千米,新铺敷设光纤51千米,清剪废弃线路80千米,完成1020户居民光纤升级改造,厂后街、麦栏街光网覆盖率达100%。
二是“三管”改造推进顺利。燃气管道方面:配合燃气公司完成厂后街81号、83号、85号、87号楼和麦栏街7号、9号楼管网铺设,符合条件的85户住户报装71户,报装率达83.5%。供水、消防管道方面:投入33.5万元完善19个楼道的消防设施,为60多户出租屋住户派发灭火防火器材;
完成厂后街、麦栏街部分市政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更换表前市政管100米,水阀8个,表后公共管网改造550米,浮球18组;已完成厂后街81号83号、85号、麦栏街1号、3号、3号之一、5号、5号之一以及万福路178号之四、178号之五涉及500多户居民的供水管道改造,完成麦栏街8号、10号、万福路182号、190号、192号五栋楼200多户居民实行水表抄表到户工作;更换市政消防栓3座,完成厂后街81号、83号、85号、87号等23栋楼宇的消防管网改造。排水、排污管道方面,完成厂后街、麦栏街、东横街的道路排水更新改造,改造排水管991米,路面改造6000平方米,改造市政井72座;已完成辖内35个化粪池的清疏和维修。
三是房屋外立面整治加快推进。厂后街、厂后横街、麦栏街等11个门牌的房屋外立面整饰已于去年底前完工,其余楼宇外立面整饰将作为第二阶段力争2017年上半年完成。目前已完成厂后街81、83、85、87号、麦栏街1—7号首层防盗网翻新和雨篷更换,330户邮箱的更换工作全部完成,其他需要更新、更换的防盗网、雨篷和室外排水排污管与第二阶段房屋外立面整饰已完成方案设计,力争2017年上半年完成。拆除违法建设18处,合计575.3平方米。
四是综合改造有序推进。加快楼道内部综合改造,33个楼道更新改造工程已于去年底完成,翻新梯间内墙25800平方米,楼道内天花9030平方米,新贴楼梯及走廊踢脚线7740米,修补楼梯扶手3010米,修补2300级楼梯级,清洗或翻新大门33樘。加强社会治安及群防群治工作,建成17平方米社区视频监控中心,完成28个视频监控点升级安装,并对符合建设标准的62栋房屋安装出租屋门禁系统,社区内街巷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完成仰忠社区照明设施升级改造,安装附墙灯50支、庭园灯16座、埋地管道500米、埋地导线1000米、维修井32个。建设仰忠休闲广场,完成厂后街26株大叶紫薇行道树种植和仰忠景观石时花配置,并对社区居委会对面围墙进行绿化美化改造,社区环境焕然一新。
二、主要工作亮点
(一)“强”工作保障,狠抓微改造工作落实
一是健全工作架构。成立广州市越秀区仰忠社区微改造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大副主任赵小穗担任组长,越秀区王焕清书记、苏佩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市住建委等20个市、区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越秀区分管区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珠光街主要领导任常务副主任,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推进等工作,筹建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建设工作组,在仰忠社区设立微改造建设办公室,下设公共设施改造、旧楼宇改造、人居环境改造、综合协调、资金监督审查等五个专项工作小组,确保微改造人员到位、任务到人。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综合考虑各方情况,建立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市里出一点、区里出一点、街道出一点、居民出一点”原则,集聚各方资源力量,全力保障仰忠社区微改造建设。仰忠社区微改造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450万元,区财政筹措项目资金约1500万元,街道投入部分自有资金,充分发动社区居民群众筹集资金参与改造,同时积极协调“三线三管”管线单位出资改造自各自管网,为社区微改造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
三是优化建设方案。区房管局、建设水务局、城管局、街道等部门赴天津市和平区实地考察旧楼区居住功能综合提升工程,学习借鉴相关工作经验。制定《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项目基础数据调查表》,列明各个楼房改造项目的具体数据和公共空间的改造内容,广泛充分摸清居民群众对微改造的需求和意愿,形成《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项目一览表》,确定改造建设项目45个(其中规定项目31个,自选项目14个)。结合仰忠社区实际,以我区前期制定的45项改造内容以及市更新局制定的《历史城区社区微改造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为基础,联同区建设局、房管局共同起草了《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工作标准》,为科学推进社区微改造建设打好基础。
(二)“强”市区联动,凝聚微改造建设合力
社区微改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统筹协调解决仰忠社区微改造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有效推进,市、区各级部门主动增强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一条心”作战、“一盘棋”推进,形成社区微改造的“大合唱”。
一是强化领导小组统筹作用。赵小穗主任作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冒着高温酷暑实地察看了仰忠社区微改造项目建设情况,积极召集和主持召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推进仰忠社区微改造工作,并发动各成员单位深入仰忠社区认真开展摸查,及时组织调研,积极听取意见,在协调市自来水公司开展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北京路地铁站前供电架空线下地及废旧电杆拆除工作、市更新局制定《历史城区社区微改造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等方面,为仰忠社区微改造争取了有力的支持。二是强化越秀区主体作用。越秀区主要领导坚持亲自抓、抓落实,多次深入社区现场办公,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并主动联系广州市越秀区仰忠社区微改造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级成员单位,争取改造项目在总体规划及资金等方面取得有力支持。三是加大市区沟通力度。建立越秀区委、区政府与市级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机制,区有关职能部门及珠光街积极加强与市城市更新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财政局、市供电局、中国电信越秀分公司、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水务局、市水投集团、市自来水公司中区供水分公司、市地铁总公司、市邮政局、市路灯管理所等单位的沟通联系,逐步形成紧密配合、联动共建的工作格局。
在市、区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仰忠社区微改造各项工作衔接顺畅、高效推进,其中市更新局支持改造资金1450万元;市供电局负责整个社区内强电改造项目和资金投入,中国电信越秀分公司牵头负责对社区内的网线进行更新改造,市来穗局投入试点楼道视频监控门禁改造;市水投集团负责实施社区大楼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并负责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市路灯管理所出资计划全面铺开社区路灯改造,市邮政局负责更新社区信报箱设置等,为共同打好仰忠社区微改造这场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重”居民自治,筑牢微改造群众基础
一是完善居民自治工作方案。成立由街党工委书记挂帅的广州市越秀区仰忠社区微改造居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珠光街关于发挥居民自治推进仰忠社区微改造的工作方案》,梳理出政策法规及自治理念宣传、居民自治队伍建设、议事决策平台建设、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建设等四大类12小项整治工作任务,并在街民政科设立办公室统筹协调督导检查、情况通报等日常工作,确保居民自治工作任务到人、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成立仰忠社区微改造居民咨询委员会,根据居民数量、地域分布、辖区内组织资源等情况,推选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楼组长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等担任议事会成员,目前,共有议事会成员11名。围绕社区微改造建设内容和各阶段热点问题,根据问题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和职能分工,梳理出环境卫生、治安维护、公共设施三类议事内容,每类事项由议事会成员及社区专线社工负责召集居民代表参与商议。建立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制定了《仰忠社区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仰忠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规则》、《仰忠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工作制度》、《仰忠社区议事工作制度》、《仰忠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议事制度,逐步形成“居民事、居民议”的良好氛围。
三是落实自治物业管理。积极推进以社区为单位的物业管理“一落实”任务,严格按照“双过半”原则,以调查问卷形式征询改造范围内全体居民群众是否同意物业服务议事会推荐名单,是否同意开展物业服务管理。在同意率达到“双过半”的前提下,最终推选李萱、曾广源等楼组长和热心居民担任议事会成员,推动形成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整合“两代表一委员”、楼组长和热心居民等党群资源,成立仰忠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制定《仰忠社区物业服务方案(初稿)》和《仰忠社区物业服务工作制度》,梳理明确人员配置、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等物业服务标准,并以调查问卷形式听取全体居民意见。由物业服务议事会组织议事会成员、全体楼组长以及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围绕社区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基础设施维护等社区服务管理重点,研究梳理仰忠社区物业服务范围,及时制定物业服务项目清单、物业服务经费方案等配套文件,确保社区物业管理科学、有序。
(四)“活”难题调解,提升微改造工作实效
“三线”改造工作,特别是网络通信管线的改造,涉及到众多企业和部门的职责分工、利益调整和管理衔接,成为改造项目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先期广州市部分区域的“三线”改造,采用选定较大的四家管线单位统一实施改造的办法,对其它较小的通信企业及对用户在选择通信公司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局限及影响。为减低“三线”改造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居民选择不便而造成的矛盾纷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统筹越秀供电局、市通建办、各大网络运营商、建设和水务局及珠光街等有关部门,就“三线”规范整治的施工改造方案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和工作研究,最终明确仰忠社区通信线路整治,由在仰忠社区内市场占有份额最多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作牵头单位,各运营企业配合,共同实施通信管线的更新改造。在该整治思路,区建设和水务局作为监督牵头单位,按时间节点落实完成设计方案,完成委托书、协议书签订工作;各运营企业按市场占有份额平均分摊管网升级改造费用,并负责做好各自用户光纤入户的接线工作,最终使“三线”改造项目实现了共建共赢。
(五)“广”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创新社会宣传手段。在珠光街智慧社区公众号开设仰忠社区微改造专栏,全面介绍社区微改造的目的、意义和建设任务,并紧密结合各阶段改造任务,及时发布各类居民告知书和最新施工进展,提前公告有关施工计划及各施工单位联系方式,方便居民群众及时进行监督和求助。在厂后街58号改建长10米的仰忠社区微改造专题宣传长廊,更新改造各类专题宣传栏7个,通过张贴仰忠社区微改造工作方案、仰忠社区微改造公告、《致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等内容,最大限度争取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建强宣传工作队伍。按照“1名机关干部+1名街道工作人员+1名社工”的人员构成,建立健全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宣传工作组,18名来自区各职能部门以及珠光街和仰忠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由街领导带队逐门、逐户深入开展群众宣传发动、改造需求调研和意见征询等工作,确保宣传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弹性化入户工作时间制度,各宣传工作小组根据自身工作情况及包干楼宇住户的生活规律,在工作日晚上及周六日灵活开展入户宣传调研工作,全面提高入户宣传的覆盖率和成功率。
三是整合社会宣传资源。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驻点联系工作,通过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社区党组织生活会、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等方式,组织领导干部深入社区开展居民意见征询和宣传发动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居民集资、施工影响等难点问题。以开展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区域化共建”等工作为契机,发动“两代表一委员”、机团单位人士、社区志愿者等积极参与群众宣传发动和意见征询工作,重点引导社会人士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居民群众进行释疑解惑,切实增加群众宣传发动工作合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市区有关部门和珠光街将继续以社区微改造试点工作作为环境建设的主抓手,坚持从社区实际出发、从居民群众需求出发,抓准工作重点,抓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仰忠社区微改造建设项目的进度,让仰忠社区微改造成为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居民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并为全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微改造模式和经验。
珠江两岸景观升级 打造广州夜景新地标
随着“一江两岸三带”核心段景观照明提升工程的完工,珠江两岸景观升级工程选择对江湾桥至海珠桥北岸区段24栋建筑进行塑造,通过动画讲述广州的悠久历史、人文与发展,充分展现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丰富文化底蕴,打造广州夜景新地标。
动画演绎分为“南国明珠,千年商都”,“广府风情,岭南乐韵”两个篇章。在“南国明珠,千年商都”篇章,动画以丝绸之路为起点拉开序幕。只见点点白帆驶进珠江航道,江面船只往来,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商船在丝绸舞动中缓缓驶来,途经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驶入黄埔古港,远道而来的商船哥德堡号、中国皇后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在“广府风情,岭南乐韵”篇章,动画充分展现岭南水乡文化和广府文化,动画元素则选用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美景、市花木棉、锦鲤戏水、荷塘莲花、瓷器、玉雕、茶文化、香料、广绣、早茶文化、岭南佳果等岭南特有的元素。
照明覆盖,十座桥梁换新装。
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还对珠江两岸共40公里岸线、10座桥梁进行景观灯具的优化更新。自西向东,人民桥、解放桥、海珠桥、江湾桥、海印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华南大桥、琶洲大桥、东圃特大桥共10座大桥均进行了景观灯具更新。这10座桥梁按照“一桥一景”进行设计,照明结合桥体结构和桥梁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变成沿江的景观节点,成为一张流光溢彩的崭新城市名片。
很多市民选择在工作之余或是晚饭过后到江边散步小憩,跑步谈天。在海印桥上,亮白色的灯光将斜拉索照得极富现代感,桥下的江水在幽蓝色的灯光下,像海浪一样悠远深邃。经过历史文化升级改造的人民桥在灯光下展现出优雅的欧式风情。
灯具节能,还能自动监控人流。
照明景观提升工程99%的灯具采用了高效LED,比改造前的金卤灯节能50%以上,灯具角度均经过精心调整,还设有防眩光控制系统。在满足优良的均匀度的同时,提高单灯利用效率,节约灯具的使用量。要呈现出这样巨幅屏幕显示效果,需要21个分散LED电光源。这些LED点光灯灯具采用铝型材穿孔,根据建筑表面颜色做了建筑漆色喷涂,灯具、铝型材颜色均和建筑外观颜色相一致。白天看起来这24栋建筑跟之前并无区别,晚上21万盏点光灯一起打开,组成了绚丽的动画画面。此外,这批灯具可控性强,还配备人流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在表演区域设置人流监控系统控制,接入集控平台,当突破人流上限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过开关演绎模式防止人流过于密集。